出于不端目的的炒作也许只能起到短期效果,正如“圣诞玩具”现象所表明的,理性的消费者最后还会选择物美价廉或性价比更高的“中国制造”。
前一时期,以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为首,掀起了一股恶意炒作、诋毁“中国制造”的浪潮,使“中国制造”蒙羞,中国的国家形象蒙羞。然而,“中国制造”之所以能够风靡全球,成为世界各国广大消费者乐于接受的日用品,靠的决不是发达国家的恩赐,而是依靠自身物美价廉的卓越竞争力。
前几个月,西方国家一些媒体以“中国制造”的玩具被召回为题大肆炒作,竭尽推波助澜之能事,企图通过影响不明真相的消费者来阻止“中国制造”的市场进入,这的确给中国的玩具制造商带来了不小的困难。然而,正在这些炒作者还陶醉于恶意诋毁“中国制造”给他们带来的快感,还想再搞出点什么新的“爆料”的时候,市场传来的信息却无情地给了他们当头一棒。随着圣诞节临近,我国圣诞玩具出口出现惊人的反弹。显然,谎言或肆意夸大的不实之词只能蒙骗一时,而不能蒙骗一世,理性的消费者最终为“中国制造”投下了赞同票。
当国人在为“中国制造”突遭厄运而感到痛心的时候,我们仍有必要让世人进一步了解“中国制造”背后中国人付出的努力和代价。
首先,“中国制造”的低价并未全部反映生产成本。无论是国人还是世人都无不为我们的产品的低价位感到惊讶,我们为什么总能造出比别人价格更低的产品?经济学的一个基本道理告诉我们,产品价格低通常是生产成本低造成的,也可以是由于产品质量差而只能是低价格。而“中国制造”的低价位显然主要的不属于后一种。其中的原因之一是中国的制造商并未将生产过程中的一些外部性因素纳入到成本之中。请看以下我们的分析:生产成本主要是劳动力成本、原料成本、土地成本以及环保支出等等,其中最为明显的是我国劳动力成本所具有的绝对优势。有研究指出,中国员工的工资仅相当于美国和日本的4%。中国有着丰富且高素质而工资又极其低廉的劳动者,这使得几乎所有企业在劳动支出上大为节省。在土地成本方面,前些年,我国的许多地方出于竞争,竞相以低地价来吸引外资,也使企业在地价支出中获益非浅。例如,在我国寸土寸金的长三角某个城市,当年为了招商引资,将每亩开发成本达20万元的土地以15万元让予外商。还有一条更需强调,就是前些年我国在治理环境污染方面经验不足、法制不健全、政策不到位,许多企业将其巨大的负外部性实际上留给了当地社会,生产的社会成本增加了,比如水、空气被污染了,各种稀缺的资源被大量消耗了,而厂商却因此大大降低了制造成本。再加上,我国政府承诺给予外资企业一定的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也使这些企业有更大的降价空间。综合这些因素,才导致了“中国制造”的低价格。究其实质,中国的制造厂商实际上是以牺牲环境和资源为代价,为世界各国消费者提供物美价廉的产品。
其次,大多数中国制造的产品质量值得信赖。“中国制造”的质量是引起西方媒体炒作的由头,那么“中国制造”的质量到底如何呢?从数据来看,中国商品的质量不仅比多数国家的产品要高,在有些领域,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中国质检总局的统计数据表明,在2004年到2006年之间,中国对美国出口食品的合格率分别是99%、99%和99.2%,而美国对中国出口食品的合格率则分别是99.02%、98.85%和99.08%,两者相比难分伯仲。在日本厚生省公布的2006年日本进口食品合格率中,来自中国的食品合格率为99.42%,美国是 98.69%,欧盟是99.38%,“中国制造”丝毫不逊于美欧。因此,总体来看,“中国制造”的质量是没有问题的。当然,在如此众多的出口产品中要保证质量上100%没有问题,即使在理论上也是说不过去的。而且,“中国制造”主要集中在低端的消费品,它们面对的是成千上万的具有各种口味和偏好的消费群体,即使我们能够做到尽善尽美,但也众口难调。此外,我们还可将出口产品与国内市场上的同类产品作一比较,有经验的人马上就会发现,我们所提供给外国市场的产品质量一般都高于在国内销售的。厂商们尽量将最好的东西提供给外国消费者,我们宁愿使用一些质量低的产品。
再次,中国厂商并不是“中国制造”的最大获益者。“中国制造”量大却不赚钱,这确实是个不争的事实。由于我国企业拥有自主商标的不到20%,自主品牌出口者更不足10%,多数企业从事所谓的贴牌生产(OEM)。有研究表明,从事OEM的企业所获利润仅为总利润的8~9%,90%以上的利润为他人获得。
有人考察过这样一个事例:在2004年纽约举办的中国纺织品服装贸易展览会上,几乎所有中国丝绸成品的批发单价(包括运费、关税等费用)都在10美元以下,而这些丝绸制品在美国商店的零售价都在100美元以上。纺织业是我国传统优势产业,据专家测算,在全球纺织品产业链中,中国企业只能拿到10%的利润,35%是被品牌拥有者获得,剩下的55%分配在零售、批发等流通渠道。